手机版
首页 常识
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图说西安蓝田县城

时间:2024-07-27 09:31:20


蓝田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,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华胥的故里,四大名玉之一蓝田玉的原产地,因境内盛产美玉而得名,素有“玉种蓝田”之美称,以周礼“玉之美者为蓝”,故得县名蓝田。著名的秦始皇传国玉玺即为蓝田水苍玉所制。
蓝田自古据秦楚大道,有“三辅要冲”之称,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。
秦献公六年(前379年),秦始置蓝田县。秦献公十七年(前368年),秦献公封其子向为“蓝田君”。


最早,蓝田县的县城设在白鹿原的孟村一带。北周建德二年(573),蓝田县治从白鹿原上移到了白鹿原下的“峣柳城”此后,1400余年,蓝田县城的城址再也没发生过改变。也就是说,现在的县城作为蓝田县治所在地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了。
蓝田城墙最早建于东晋,古名蛲柳城。公元417年,东晋大将刘裕北伐途经蓝田,建柳城(因四周遍栽柳树得名),城墙高五米余,周长一点五公里。
明代嘉靖二年,蓝田城墙进行了扩建,城墙增高为八米多,周长超过二点五公里,全城面积8顷60亩,建有四门,墙外护城河池深近七米。后来又改土墙为砖墙,还在南城墙增设了一个门。

中国省别全志里的蓝田县城

清代时,顺治、乾隆、嘉庆年间蓝田县城不断进行维修、完善。道光十七年(1837年)重修县城,重修城墙、门楼、卡房、魁星楼等。五座城门分别命名为东门鸣凤门、南门延燕门、永清门、西门涌金门、北门迎恩门。清同治九年(1870年)增筑城堞一千二百五十座,城周铸炮十三尊,架设于各个关口,又添了城门吊桥,完备了古城设防。

民国时继续沿用清代县城,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时,蓝田县城墙尚且保存完整。清同治年铸造的那十三尊大炮还坐落在城墙的各个关口。城外护城河碧水长流。1949年时,城区生活着约6千人。
蓝田的城垣人为的毁坏首先从县城北关开始,有人在墙根挖土,北门城门洞没有了。东门坚持到六十年代,西城墙保留到七十年代。
一九七七年九月,为了垫填学校女生院路东面的大坑,西城墙被挖去了不少土方,操场门南面的城墙便只剩下了残垣断壁。再后来,门北边的城墙也渐渐变小,直到县城西段的城墙完全消失。
八九十年代,随着县城基建规模的增大,修路、盖房、办砖厂等都需要大量土方,东城墙也被大量釆挖,慢慢地失去了往日的雄伟风采。沿着东窑村后南边的路向北走,还能看到一些城墙的痕迹,残存有一段三四十米长、五六米高的城墙遗迹,这是蓝田城墙至今唯一的遗迹。

要寻找蓝田古城的具体位置,有3条街道是很重要的线索,一条是“东街”,一条是“西街”,一条叫“中街”(县门街)。蓝田古城是以这3条街道为“主骨架”的。

东街和西街平行着贯穿古城南北,这就是蓝田古城的主街道。中街(县门街)在县城中央,横亘东西,同时也起着连通东街和西街的作用。

古城城门位置示意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