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泡茶三昧手
清代人赵翼说东坡诗如行云流水,又说其开大放厥词之风范。世人多有东坡故事流传,在其用心。
用赵翼的话说,就是好营造。每到一地,必有动作,所谓苏公堤、东新桥、西新桥、金积寺等等。近日此风日盛,盖自名流传统。大街小巷,无不有文人墨士之手笔,只是比起苏公来,气象已异。不过,苏虽有好名之嫌,却不乏固物济人之心,可今人只有“拿人钱财替人消灾”之意。
日常生活,归在苏轼名下的不少:苏东坡做的肉叫“东坡肉”,苏东坡烧的鱼叫“东坡鱼”(五柳鱼),苏东坡沏的茶叫“东坡茶”(七碗茶) ,苏东坡用的茶壶叫“东坡提梁壶”(提苏),苏东坡酿的酒叫“东坡酒”(蜜酿酒), 苏东坡吃的点心叫“东坡饼”(为甚酥),苏东坡用的砚台叫“东坡砚”……
苏东坡身上有一股世俗得可爱的精神,他善于自我嘲讽也勇于自我嘲讽,在历代文人中非常罕见,这点使他显得与众不同,深受老百姓的喜欢。现在就连不喝茶的人,也知道“从来品茗似佳人”是东坡写的,影响力可谓广矣。
还是先从他的《送南屏谦师》说起吧。
1089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,某日在西湖北山葛岭寿星寺以茶会友,当时住在西湖南山净慈寺的南屏谦师闻讯赶去拜会,现场露了一手点茶的绝活,令苏轼叹为观止。《送南屏谦师》是有感而发的诗作:
道人晓出南屏山,来试点茶三昧手。
忽惊午盏兔毫斑,打作春瓮鹅儿酒。
天台乳花世不见,玉川风液今安有。
先王有意续茶经,会使老谦名不朽。
这是规格很高的一次茶会了,罕见的兔毫黑盏,上佳的乳化,在座的诸位又都是“可人”。而“三昧手”经过苏轼一说,从此成为点茶高手的代名词。三昧出自梵文,本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,意为排除一切杂念,使心神平静,成语“此中三昧”说的就是艺术的奥妙自在其中。
这里的“三昧手”指的是调膏、注水、击拂都是高手。宋代饮茶风格与唐朝不同。唐朝是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,再进行分茶;在宋代是先将饼茶碾碎,筛箩过一遍之后选取其中极细的茶末入茶盏中,用沸水将茶末调和成粘稠的油膏之状(调膏),之后再将沸水冲入茶膏(注水),用“茶筅”(茶匙)搅动,使茶末上浮泛起汤花,形成粥面,这个过程称为“击拂”;最后以茶汤的汤花来看茶的冲泡效果。
这个分茶过程可以用“说时迟,那时快”来形容,因为这本是一系列连贯的动作,完成也不过数秒时间,要求“点茶人”(泡茶人)有很强的控制力,心到、眼到、手到,整体形象要严谨端庄,动作又要求潇洒自如,看茶人也要聚精会神,细观茶汤之变幻聚散。也就是说“点茶人”好比两军对垒中的统帅角色,要求大局与局部并重,在电光石火之间,既要点好茶,又要照顾到观看者的眼睛,对局面的控制、分茶的节奏都要有很高超的掌控能力。
按照苏轼的茶语境,能博得“三昧手”的称号,实属不易,因为苏轼本身也是一位泡茶高手。在诗的“序”中,苏东坡说“南屏谦师妙手茶事,自云,得之于心,应之于手,非可言传学到者”,说得真谦虚。倘若回到当时杀气腾腾的斗茶现场,不妨揣度,也许苏轼也亲自露了一手,不过输给了这位高手南屏谦师。
照例,《送南屏谦师》依旧向卢仝、陆羽致敬,但最后一句“会使老谦名不朽”,还是把李白那招茶书写的秘密泄露了出来。
南屏谦师遇到了苏轼也是幸运的,多年前,仙人掌茶遇到李白已经名垂千古,现在该轮到南屏谦师名垂千古了。这是一个有趣的互动,当年的僧人邀请李白作诗,现在的南屏谦师慕名前来主动泡茶,目的都只有一个,他们面对的都是古往今来数得出的大文豪,名物也好,人也好,只要能留下其名,都是值得的,更何况,是那么喜欢营造的苏公?
寺院的泡茶高手,宋代多有记录。陶谷《清异录》里讲道:“吴僧文了善烹茶,游荆南,高保勉白子季兴延置紫云庵,日试其艺,保勉父子呼为汤神。奏授华定水大师上人,目曰乳妖。”
过了些年,南屏谦师还活在苏轼的记忆里,他没有学到泡茶技术么?《又赠老谦》云:
泻汤旧得茶三昧,觅句近窥诗一斑。
清夜漫漫困披览,斋肠那得许悭顽。
因为南屏谦师这样的高僧坐镇,又有苏轼这样的才子鼓吹,后来的净慈寺成为高僧茶艺水平的一个制高点。到了南宋的时候,日本高僧大应国师南浦绍明入宋求法,专门跑到杭州净慈寺参谒当时的住持虚堂智愚禅师,以便学习茶艺。
南浦绍明于宋咸淳三年(1267)辞师回国后,广泛传播饮茶之道和茶艺之技,打败了日本大德寺的大灯法师,为日后日本茶道的传播开了很好的头。而“三昧手”,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,都用来指代茶艺高超。
关于日本茶道的问题,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。不过需要指出的是,日本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变种,保留了许多我们可操作的工艺,比如宋代茶艺某些部分就一直凝固在那里。
在这里,回顾下陆羽对泡茶的看法。
《茶经·五之煮》里讲到烧水的问题,“其沸如鱼目,微有声,为一沸;缘边如涌泉连珠,为二沸;腾波鼓浪,为三沸,已上,水老,不可食也”。热水分为三沸,在没有温度计的时候,判断水温全凭经验,今天也有“响水不涨”之说,意思就是要等到沸腾声过了,水才算达到沸点。陆羽在水中加盐巴调味,除了今天游牧民族特有的饮茶方式外,在宋之后的以清饮为主的品茶中再难看到。
在第一沸的时候,要注意去沫,这点常做菜的人比较容易取得共识,大量的水沫需要不时舀出,就算不做饭,吃火锅的时候也会经常遇到,这无须再多讲。第二沸的时候,陆羽谈到要“育华”,实际上是搅拌降温,防止水过烫而影响茶,介于沸水与熟水之间。泡茶一段,陆羽的描写非常美,翻译成白话文韵味全失:
凡酌,至诸碗,令沫饽均。沫饽,汤之华也。华之薄者曰沫,厚者曰饽,轻细者曰花。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,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;又如晴天爽朗,有浮云鳞然。其沫者,若绿钱浮于水湄;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。饽者,以滓煮之,及沸,则重华累沫,皤皤然若积雪耳。《荈赋》所谓“焕如积雪,烨若春敷”,有之。
泡出来的茶汤,以第一碗最为味长,是谓“隽永”,然后就是一个递减的过程,一般茶泡到第五碗就不能再泡了。要是有十多人,则要加两炉。意思就是,平常饮茶之人,是以三五个最佳。在《茶经·六之饮》陆羽强调说,茶与解渴的水不一样,陆羽也说了,要解渴就去喝水,要解忧愁就去喝酒,要清醒头脑嘛,就来品茶咯。并再一次申明,品茶不比喝酒,徒热闹,品茶之时,人是越少越好。这是因为“茶性俭,不宜广,广则其味黯澹。且如一满碗,啜半而味寡,况其广乎”。
唐代苏廙所写的《十六汤品》中,开篇就说,“汤者,茶之司命”,茶水是茶的命根子,泡不好茶水,还不如喝白开水。接着他说,“若名茶而滥汤,则与凡末同调矣。煎以老嫩言者凡三品,自第一至第三。注以缓急言者凡三品,自第四至第六。以器类标者共五品,自第七至第十一。以薪火论者共五品,自十二至十六。”
第一,得一汤
火绩已储,水性乃尽,如斗中米,如称上鱼,高低适平,无过不及为度,盖一而偏杂者也。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汤得一可建汤勋。
第二,婴汤
薪火方交,水釜才识,急取旋倾,若婴儿之未孩,欲责以壮夫之事,难矣哉!
第三,百寿汤,一名白发汤
人过百息墨水逾十沸,或以话阻,或以事废,始取用之,汤已失性矣。敢问鬓苍颜之大老,还可执弓摇矢以取中乎?还可雄登阔步以迈远乎?
第四,中汤
亦见夫鼓琴者也,声合中则意妙;亦见磨墨者也,力合中则矢浓。声有缓急则琴亡,力有缓急则墨丧,注汤有缓急则茶败。欲汤之中,臂任其责。
第五,断脉汤
茶已就膏,宜以造化成其形。若手颤臂亸,惟恐其深,瓶嘴之端,若存若亡,汤不顺通,故茶不匀粹。是犹人之百脉,气血断续,欲寿奚苟,苟恶毙宜逃。
第六,大壮汤
力士之把针,耕夫之握管,所以不能成功者,伤于粗也。且一瓯之茗,多不二钱,若盏量合宜,下汤不过六分。万一快泻而深积之,茶安在哉?
第七,富贵汤
以金银为汤器,惟富贵者具焉。所以策功建汤业,贫贱者有不能遂也。汤器之不可舍金银,犹琴之不可舍桐,墨之不可舍胶。
第八,秀碧汤
石,凝结天地秀气而赋形者也,琢以为器,秀犹在焉。其汤不良,未之有也。
第九,压一汤
贵厌金银,贱恶铜铁,则瓷瓶有足取焉。幽士逸夫,品色尤宜。岂不为瓶中之压一乎? 然勿与夸珍衒豪臭公子道。
第十,缠口汤
猥人俗辈,炼水之器,岂暇深择铜铁铅锡,取热而已。夫是汤也,腥苦且涩。饮之逾时,恶气缠口而不得去。
第十一,减价汤
无油之瓦,渗水而有土气。虽御胯宸缄,且将败德销声。谚曰:“茶瓶用瓦,如乘折脚骏登高。”好事者幸志之。
第十二,法律汤
凡木可以煮汤,不独炭也。惟沃茶之汤,非炭不可。在茶家亦有法律:水忌停,薪忌熏。犯律逾法,汤乖,则茶殆矣。
第十三,一面汤
或柴中之麸火,或焚余之虚炭,木体虽尽而性且浮,性浮则汤有终嫩之嫌。炭则不然,实汤之友。
第十四,宵人汤
茶本灵草,触之则败。粪火虽热,恶性未尽。作汤泛茶,减耗香味。
第十五,贼汤
一名贱汤。竹筱树梢,风日干之,燃鼎附瓶,颇甚快意。然体性虚薄,无中和之气,为茶之残贼也。
第十六,大魔汤
调茶在汤之淑慝,而汤最恶烟。燃柴一枝,浓烟蔽室,又安有汤耶。苟用此汤,又安有茶耶。所以为大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