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由“驴得水”引发的故事
《驴得水》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,偏远山区一个叫“三民小学”的地方。
学校很小,只有四位老师:教语文的孙恒海是校长,教数学的女老师张一曼、自然科学老师周铁男、历史老师裴魁山以及校长的小女儿佳佳。
这里条件虽然艰苦,但是几位老师都是怀着“振兴乡村教育”的热忱来到这里的,为了吸引生源,他们甚至愿意捐出自己的工资做奖学金。
还有一头每天往返20里山路,给学校驮来生活用水的黑驴,因为驮水,驴子的名字就叫“得水”。
五年前,校长为了给学校多添一笔收入,在往“国民教育局”上报教师名单的时候,虚报了一个英语老师“吕得水”。
每逢检查,“吕老师”就会被安排出差,靠着这招他们蒙混过了好几次,不过这一次这招不行了。
为了应付检查,老师们拉来了一个蒙古族铜匠,让张一曼临时教了他几句英语,由他来冒充从英国留学回来的“吕老师”。
一听吕得水老师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,特派员当即表示自己也有英国留学背景,还表示铜匠说的那几句英语太简单了,让吕老师说几句复杂的英语。
这下可难住铜匠了,张一曼灵机一动,借口帮铜匠拿教具,把铜匠和孙校长拉出去想办法。
临出门之前,张一曼用英语向特派员说了句“再见”,特派员下意识用英语回了句“上午好”。
听到特派员的回家,张一曼心里就有底了,她直接安排铜匠用蒙语说了一段歌词,她再给“翻译”成哈姆雷特,再一次将特派员蒙了过去。
不过特派员,不是像以前那样走个过场,而是肩负着考察选拔“乡村教育家”的重任。
被选中为乡村教育家的老师,将会获得由美国慈善家罗斯先生提供的数额巨大的资金。
一番考察之后,特派员对众人精心打造的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吕老师特别满意。接下来就是给吕老师拍一张教学照片,再上报就可以拿到美国人给的钱了。
听说要拍照,假扮吕老师的铜匠却不干了。
在铜匠的认识里,拍照是会短命的,所以他死活不愿意拍照,嚷嚷着要拿钱回家。
为了让铜匠留下了拍照,在孙校长的默许下,张一曼“睡服”了铜匠,拍照之后,三民小学也顺利地拿到了“吕得水”老师一个月三万法币的薪水。
两个月后,新的问题又来了,汉斯先生要到三民小学来拜访“吕得水”老师。
为了安排接待汉斯先生,特派员第二次来到了三民小学,因为铜匠的媳妇过来闹事,铜匠冒充驴得水的事情也被特派员发现了。
但是特派员这时候已经不在意这个了,为了从汉斯先生那里拿到钱,他也帮着一起隐瞒铜匠的真实身份。
为了骗取汉斯的钱,孙校长的女儿佳佳被安排成了吕得水老师的未婚妻,在汉斯的见证下,和佳佳举行了婚礼。
婚礼中途,铜匠那位彪悍的妻子闻讯赶来大闹现场,婚礼也就此取消,佳佳之后被父亲送走,去了延安投奔自己的大哥。
临走前,佳佳写了一封举报信上报。
佳佳的举报信,和汉斯的亲身经历,让贪财的特派员丢了乌纱帽,三民小学也恢复了原样,弄虚作假的校长和老师们只是落了个通报批评的处分。
一场由“驴得水”引发的闹剧过后,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样,在新学期到来时,有了奖学金的激励,学生一下子多了起来。
当孙校长像往常一样,召集老师开会打气的时候,才发现张一曼不见了,这时外面传来了一声枪响。
当画面划过张一曼房间里整齐叠放的新四套新校服时,影片也到了结尾。
被逼疯的张一曼
影片最后那一声枪响,确实是张一曼自杀了,这也是爱慕过她的裴魁山和曾经被她“睡服”的铜匠等人造成的。
张一曼说自己是个放荡的女人,当初选择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,就是为了自由,为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。
她虽然和裴魁山发生过关系,但是并不喜欢裴魁山,当裴魁山向她示爱的时候,张一曼很干脆地拒绝了:
“对不住啊,以后我都不会再不招你了。”
然而对于已经上心的裴魁山来说,这时候再说这样的话已经来不及了,而张一曼的拒绝,也让他的心里发生了扭曲。
张一曼不喜欢裴魁山的原因,一是因为他没勇气少担当,一到关键时候就腹泻,而且心眼还多。
当校长提出用奖学金吸引生源的时候,周铁男豪爽地表示自己捐工资支持,裴魁山却觉得以村民的愚昧,这样做并不妥当。
从这里就可以看到,裴魁山不但心思多,而且心理比其他人阴暗了许多。
与裴魁山相比,张一曼更喜欢淳朴的铜匠,她在校长隐晦的鼓励下,与铜匠有了一夜情之后,铜匠对她也有了情愫。
第一次送特派员告别的时候,铜匠情不自禁对着张一曼唱起了歌谣,张一曼虽然嘴上不说,从她上扬的嘴角来看,她的心里也非常愉悦。
临走的时候,因为铜匠喜欢,张一曼还剪了一缕头发送给他,这个有代表性的举动,也是张一曼对铜匠的态度。
但是铜匠不但有妻子,妻子还相当彪悍,这就注定了张一曼和铜匠也不会有将来,当铜匠的妻子过来闹事的时候,为了大局,张一曼只能亲自斩断铜匠的那一点念想。
为了让淳朴的铜匠彻底死心,张一曼告诉铜匠,他在自己的心里就跟个牲口一样,这句狠话虽然达到了她的目的,但却伤害了铜匠。
铜匠不识字,第一次假扮“驴得水”离开时,孙校长送了他几本书,告诉他“有教无类”的道理,让自卑的铜匠觉得自己也可以和他们一样。
张一曼的话,浇灭了他心中本来就微弱的希望,没了希望之后,铜匠也“黑化”了。
他知道自己是能否获得美国慈善家汉斯先生资金的关键人物后,将这点变成了他报复的工具。
他和裴魁山一样,因为被张一曼拒绝,都将复仇的怒火烧向了张一曼,和那头无辜的黑驴“驴得水”。
为了给铜匠“出气”,裴奎尚将张一曼一顿臭骂,又提议杀驴吃肉,张一曼一头卷卷的长发,也在铜匠的威逼下,被孙校长剪了。
那头像被狗啃了一样的头发,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草,看到自己镜子里的样子后,张一曼疯了。
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
张一曼最后自杀的那把手枪,来自于特派员的护卫。
因为有枪在手,护卫在企图强奸张一曼时,平时最虎的周铁男选择了退缩,反而是特派员的秘书救下了张一曼。
最后那场婚礼闹剧发生时,护卫神气地掏出手枪耍威风时,被铁匠的妻子一把把手枪夺了下来。
混乱中,手枪掉到地上,又被疯疯癫癫的张一曼捡到了,她连忙把手枪藏在怀里,默默地离开了。
从这里看,疯癫或许只是她逃避现实、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而已。
她虽然先后与裴魁山、铜匠发生过关系,但是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,“自由”是她最渴望的。
被剪头发时,张一曼脑海里浮现的,是三民小学通电之后,他们在灯下跳舞的样子,还有新的校服做好后,大家一起合影的画面。
闪回的画面中,是留声机中传来的欢快悠扬的音乐,这与张一曼的遭遇形成的对比,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。
为了孙校长和特派员嘴里的“大局”,张一曼牺牲了自己的喜好,狠心伤害了铜匠。
最后的那声枪响,不过是她以另一种方式,找到了自己的自由。
这个被骂作“荡妇”、“活该”的女性角色,实际上一直拥有最纯真的人性,自始至终从未改变。
最初表现得淳朴憨厚的铜匠,在被孙校长送书时,表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,但是在他一位特殊身份得到权力之后,又有了践踏知识的举动。
他作威作福的时候,看到穿着军装带着枪的护卫,立即吓得缩在门口的举动,也让这个人物变成了一个得意忘形的小人。
以“硬骨头”著称的周铁男刚开始也是维护张一曼的,但是当护卫对着他开了一枪之后,周铁男又吓得跪倒在地上,抱着护卫的腿磕头求饶。
后来护卫在他面前企图强奸张一曼时,周铁男不但吭都不敢吭一声,还抱着头缩成一团,但是第二天要求孙佳佳做铜匠的未婚妻时,他却又大吼大叫。
反倒是一直以反派面目出现的特派员秘书,在关键时候救下了张一曼,让她免受侮辱。
铜匠、周铁男和特派员秘书这前后行为的对比反差,讽刺的意味更加强烈。
这也是剧本创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:用颠倒、反差这种常见的喜剧效果,揭露人性的丑恶一面。
故事以“驴得水”命名,但是“驴得水”这个荒诞的名字和随之而来的作假事件,引出的却是以张一曼这个人物为主的悲剧故事。
荒诞开头、悲剧结尾,也难怪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是“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”了。
结语
戏剧作品在中国,本身就负有“高台教化”的功能,担负着传递真善美、抨击假丑恶的作用,如今的电影电视作品虽然淡化了这个作用,但是也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内核。
这个精神内核,也是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,而喜剧电影在喜剧的外衣下,包含着悲剧的内核,其实是也是对喜剧电影更深层次的挖掘。
正是因为这样的手法,开心麻花出品的《驴得水》和之前的《夏洛特烦恼》才会获得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。
这些影片都是在用荒诞逗趣的喜剧手法,演绎出严肃的、发人深省的精神内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