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首页 常识
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相王是什么意思啊(战国时期,“五国相王”是怎么回事?)

时间:2024-08-12 13:01:34

五国相王,指的是战国时期五个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,该事件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。周朝时期,周天子称王,比如大家熟悉的周武王、周幽王、周平王等。而就周朝分封的诸侯国,在爵位上分为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这五个爵位。当然,虽然周朝的诸侯国中,大部分诸侯国的爵位都是公爵以下的,但是,这些诸侯国的君主,往往都被称之为XX公,比如齐桓公、晋文公等。



不过,到了春秋时期,楚国率先僭越称王,意味着诸侯国不仅在行动上和周王室相抗衡,比如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,甚至在爵位上也要和周王室平起平坐了。而到了战国时期,僭越称王的诸侯国越来越,从而出现了“五国相王”这一事件。那么,问题来了,五国相王是哪五个诸侯国称王?五国相王的意义又有多大?

首先,在战国七雄的格局刚刚形成之后,也即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,战国七雄只有楚国这一个诸侯国称王。当然,在战国七雄之外,巴国、蜀国、越国等诸侯国,也都称王。不过,这几个诸侯国基本上都在战国中期之前被战国七雄消灭了。到了公元前334年,魏国因为夹击齐国和秦国两个大国之间,屡屡吃到败仗,为了抑制秦国向中原地区的扩张,魏惠王这位君主在惠施的谋划下,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,前往徐拜见齐威王,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,史称徐州相王。



经过徐州相王之后,战国七雄中多了两个称王的诸侯国,也即魏国和齐国。到了公元前325年,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,同年,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。一时之间,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,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、宋国等战国七雄之外的诸侯国。而这,自然是五国相王出现的重要历史背景。

公元前323年,在公孙衍的斡旋下,魏国、韩国、赵国、燕国和中山国这五个诸侯国结成联盟,各国国君均称王,以对抗秦、齐、楚等大国。其中,就公孙衍来说,很多人提到这个名字,或许会感到陌生。不过,在笔者看来,在整个战国时期,公孙衍无疑是可以和苏秦、张仪相提并论的纵横家。更为关键的是,在张仪获得秦惠文王重任的时候,公孙衍提倡山东六国合纵,以此共同抗衡秦国。



因此,对于五国相王来说,显然存在对付秦国的目的。在五国相王中,魏国、韩国、赵国、燕国和中山国这五个诸侯国互相称王,并且承认其他诸侯国的王爵。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在五国相王后,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,曾试图联合燕国、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。而就赵国的君主赵武灵王,则认为赵国没有称王的实力,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,仅称“君”。

对于五国相王来说,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。一方面,五国相王后,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基本上都僭越称王,这意味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。注意,这里面是“彻底”,而不是削弱。在此之前,楚国早在春秋时期僭越称王,只能说是削弱周天子的权威,彼时,齐国、晋国、秦国、燕国等大国都没有选择僭越称王,并且还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,也即在名义上,周王室还是大部分诸侯国的天子。



到了战国时期,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对周朝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严重破坏,也即卿大夫主要掌握大权,就可以篡夺一个诸侯国的君主之位。对此,周王室只能默认接受,并且还要册封这些诸侯国,给予他们正式诸侯国的身份。不过,正是因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需要周王室的认可,说明周王室还是具有一定权威的。

最后,不过,经过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之后,意味着周天子的权威彻底丧失,因为大家完全不用顾忌周天子的感受,甚至可以说是将东周王室当成空气了。另一方面,五国相王的发生,为东周王室的灭亡埋下了伏笔。在此之前,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都需要周王室的认可,这说明周王室还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,或者说在天下诸侯中具有一定的威望。可是,在五国相王之后,不仅战国七雄不把周天子当回事,连宋国、中山国等诸侯国都僭越称王,这让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。早在春秋时期,一些大国就完全具有消灭周王室的实力,只是因为担心遭到天下讨伐,所以没有吞并周王室。



但是,在五国相王之后,周王室因为没有权威和号召力,自然也就失去了护身符,如同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一样,当群雄逐鹿的时候,汉献帝还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,可是,当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彻底形成后,汉献帝的退位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了。回到周王室来说,至周赧王五十九年(前256年),周赧王病死。七年后,东周国被秦国消灭,也即在战国后期,秦国彻底消灭了东周王室,促使其在秦灭六国之前就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。在周王室被消灭之后,秦国可以更加专心于消灭韩国、魏国、赵国、楚国、燕国、齐国等山东六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