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首页 常识
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(为什么说“高处不胜寒”?)

时间:2024-07-18 13:16:45

人居高位,人们会前拥后簇,有无限风光,到处都是赞扬和掌声。

《学经》说:

山高曰崇,山陡曰峻,山大曰巨,崇高,显要,巨显,此皆为世人所喜之物。崇高者易彰其声名,峻要者易据其方位,巨显者易生其益利。

因为身居高位的人能量比较高,资源比较多,很容易成事。

然而,身居高位的人表面上是春风得意,但其内心却深感高处不胜寒。

什么是高处不胜寒?

“高处不胜寒”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,没有知心的朋友,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.简单的说就是,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.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。境界越高,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,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。

所以,有人为职位所累,虽位高权重,叱咤风云,但重任在肩,如履薄冰;有人为声名所累,虽大红大紫,名噪一时,但周旋应对,疲于奔命;有人为金钱所累,虽盆满钵满,富甲一方,但树大招风,担惊受怕……

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:当你站在低处时,想站到高处;当你达到一定高度时,又有更高的追求;当你站到更高的高处时,才猛然反应过来:站在低处是多么地幸福!

《学经》说:

是有声名,则有损,是有方位,则有争,是有益利,则有害。

哪里有好处,哪里就会有争夺,俗话说: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

归根到底,这都是人性的规律。

有人会说,肯定也有人对身居高位的人,由衷的敬仰吧,这不就是真感情吗?

的确有人怀有敬仰、敬畏之心。但是,这种心理也会变化的。

人知其崇高而生敬畏,先未近而誉之,近而亲之,攀其上而轻之,是谓敬之化也。 畏之化为何?辱之!故小子临山麓,仰而望叹之,至山腰,呼而求应之,达山巅,言其征而服之。

人看到山的崇高会产生敬畏之心,远远望去就开始称赞高山的险峻、高大,到了山脚下碰触到了山体,内心会觉得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,登上高山之后,内心会有一种自豪感,并觉得高山也不过如此,这就是敬的转化过程。

敬的转化主要是心理上的变化,它客观的说明了,一件事物,随着接触的深入与熟络,尊敬之心慢慢就弱化了。

在山麓看到山的崇高险要,会不禁感叹:好高好大啊。爬到山腰,会大声呼喊。达到山顶,会高喊我征服高山了。

当对一个有地位的人不了解,不熟路,人们容易产生敬畏之心,但是,一旦熟络、了解了这个人,渐渐地之前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。

这也是人性使然。

所以,身居高位的人,他们需要别人的敬畏之心,他们懂得人性的规律,所以,他们宁可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。

正如:

故高山不和人之声,峻要只显鸟兽道,巨山不限人之迹。

高山不会回应人的呼喊,峻岭只会显示动物的道路,大山不阻碍人的痕迹。

高处不胜寒,是出于人性的无奈,也是人性的结果。

然而我们也没有必要因此而望洋兴叹,只要转变心态,就可以轻松解决高处不胜寒的局面。

怎么做呢?

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。

我们把自己看得太重,就会往下坠,内心总是沉甸甸的。

而当我们把自己看轻,就拥有了木属性向上的能量,它是生长的力量。

所以,当我们舍弃内心的虚妄,不把自己看得很重,心有和美,知道而易行的做事,我们就会活得很轻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