旷日持久的俄乌战争在冬季长期僵持后,近日终于迎来了新的转机,巴赫穆特地区的拉锯战胜负已初现端倪,俄军正在节节推进。
面对难能可贵的局部优势,普京释放了和谈的积极信号,他在最新国书上明确表示,俄罗斯不是西方的敌人,俄军没有扩大化战争的打算。
普京话说得很漂亮,但西方社会应者寥寥,美国和欧洲各国均对俄罗斯报以一贯的不信任、不支持、警惕提防的态度。
明明在人种、地域、文化上也算是西方世界的一份子,为什么俄罗斯名声会这么差?究其原因,还是因为地缘政治领域的“信用破产”。
发展历史
俄罗斯如今领土多达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,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庞大的国家,而它的前身莫斯科公国,仅有一千三百平方公里。
是什么让曾经的东斯拉夫袖珍小国,成长为如今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?答案显而易见:扩张,疯狂地侵略扩张。
“战斗民族”绝非浪得虚名,嗜土成性已经刻入了俄罗斯人的基因,沙俄甚至武力侵占过所有邻国的领土,堪称蓝星第一“恶邻居”。
而俄罗斯人疯狂扩张的原动力,既有现实的安全需要,也有草原文化的心态影响。
任何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都要有孕育期,俄罗斯也不例外,它的“婴儿期”就是基辅罗斯时期和莫斯科公国时期。
公元九世纪到十三世纪,东斯拉夫一直处于内乱状态,基辅罗斯也不例外,一片狭窄地带竟然分裂成了十几个公国。
这些公国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一样,伐交频频战争不断。
按照一般发展,这场自由“排位赛”最终会角逐出一位胜者,由这个公国统一罗斯诸国。
可蒙古铁骑的到来打断了一切,成吉思汗的子孙以狂飙突进的姿态迅速横扫罗斯全境,对罗斯人建立起了长达二百年的统治。
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,莫斯科公国成了沟通罗斯诸部和蒙古金帐汗国的“中介”,通过代收赋税和供奉,莫斯科公国沾着蒙古帝国的光,实力强大了起来。
蒙古的草原文明深刻影响了罗斯人的民族性格,尤其是马上民族的扩张本能,更是深深植入到了莫斯科公国的心中,为俄罗斯帝国的疯狂扩张埋下了伏笔。
近水楼台先得月,莫斯科公国倚仗着自己的金帐汗国代理人优势来了一出“灯下黑”,一边当蒙古的附庸,一边在它眼皮底下扩张。
莫斯科公国接连吞并了周边数个大小公国,国土面积从最初的一千三百平方公里,急剧扩张到了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,成为了罗斯的“领头羊”。
羽翼丰满后,莫斯科公国又将实力衰微的蒙古帝国势力赶出了自家地盘,罗斯民族迎来了独立。
内部集结罗斯力量,对外驱逐侵略势力,莫斯科公国由此华丽转型帝国,统一的俄罗斯民族国家雏形就此形成。
1547年,伊凡四世自封“沙皇”,史称“伊凡雷帝”,俄罗斯自此进入沙俄帝国时代。
国家的名字和制度更改了,可莫斯科公国时期的蒙古文化遗存却萦绕不散,新诞生的俄罗斯帝国在沙皇的领导下,上下一心想着扩张领土。
十八世纪前中期到二十世纪初,是沙俄国祚存续的三百年,也是俄罗斯领土疯狂扩张的三百年,国土面积足足扩张了将近十倍。
在伊凡雷帝、彼得大帝、叶卡捷琳娜大帝三位明君的指挥下,俄罗斯帝国四处征战,巅峰期国土面积达到了两千两百多万平方公里。
这样疯狂的扩张,这样广袤的国土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昔日的蒙古帝国,因此有学者指出沙俄宣称继承罗马帝国,其实继承的是蒙古。
该说法准确性如何无法确定,但没能够否认蒙古人对俄罗斯的深刻影响,具体到领土扩张,蒙古人对俄罗斯的精神影响可以用两个字概括:格局。
正如秦始皇统一六国,为中华民族开拓了东亚新副本,俄罗斯人在蒙古帝国的引领下,视野也从罗斯的弹丸之地扩展到了亚欧大陆。
欧洲近代史又是一部海洋史,海权争霸是时代的主题。
眼见西班牙、葡萄牙、英吉利等国先后通过海上霸权奠定国际地位,沙俄自然不愿屈居人后。
从伊凡四世开始,俄罗斯一刻都没放弃对出海口的争夺,在这一过程中,俄罗斯的版图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。
1558年,伊凡四世发动利沃尼亚战争,意图把这一重要出海口收入囊中。
利沃尼亚是波罗的海东岸的咽喉要地,也是沟通东欧和北欧的重要海上枢纽,贸然攻打此地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波兰、立陶宛、瑞典等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,纷纷参与了利沃尼亚战争,与俄罗斯展开了一场十五年的“大乱斗”。
内陆的鞑靼诸国见伊凡四世忙于欧洲战场无暇他顾,趁火打劫多次袭扰俄罗斯后方,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,伊凡四世不得不从利沃尼亚撤军。
俄罗斯帝国争夺出海口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,伊凡四世痛定思痛,决定转变战略思路,先巩固好内陆的“大后方”。
随后几年,伊凡四世多次发动对鞑靼国家的战争,各大汗国先后投降,俄罗斯帝国获得了包括西伯利亚在内的广袤内陆国土。
伊凡雷帝不仅为沙俄解决了后顾之忧,他打下的领土地域广袤资源丰富,极大增强了俄罗斯的国力,为争夺出海口提供了强大支援。
可想要再次在波罗的海地区鏖战,光有物质资源还不够,国家的工业能力、社会制度也必须跟上。
而这些条件的完备,要等到彼得一世的西化改革。
1700年,自认万事俱备的彼得一世发动“北方战争”,剑锋直指北欧霸主瑞典。
彼得一世吸取了利沃尼亚战争以寡敌众的教训,拉拢了一支包括丹麦、萨克森等国在内的“北方同盟”,打算把瑞典围死。
这场战争打了整整二十一年,俄罗斯伤亡惨重,但还是取得了最初的胜利。
经此一役,俄罗斯不仅取得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出海口,还收割了大片沿岸领土。更重要的是,沙俄海军自此彻底崛起了。
北方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,更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关键一战,沙俄自此之后跻身欧洲一流强国之列,彼得一世也因此得到了“大帝”之名。
扩张是不能停的,这是蒙古帝国的战略思维,也是俄罗斯帝国历代沙皇的心中执念,有了北部的波罗的海出海口,他们又惦记起了南部的黑海。
可黑海很长一段时间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传统势力范围,想要和如日中天的强大对手抢夺地盘,无异于在虎口拔牙。
俄罗斯人如果怂,那就不是战斗民族了,跟熊斗殴都敢干,虎口拔牙也没啥。
从彼得一世开始,俄土双方大大小小打了一场又一场,始终没能一锤定音,直到一位女人的出现。
这个影响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女人,名叫叶卡捷琳娜。
影响人物
1768年,登基已六年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向奥斯曼土耳其发起了雷霆一击,秋风扫落叶般彻底击溃了土军,土方海军全军覆没。
1787年,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接再厉,俄军海军和土方海军又在克里米亚地区大战一场,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早已不复昔日荣光,没过多久就败下阵来。
两次俄土战争,俄罗斯夺得了大量黑海东岸土地,沿线出海口尽收囊中,不仅如此,俄罗斯还获得了宝贵的克里米亚半岛。
可叶卡捷琳娜二世在领土方面的功绩还远不止于此,她曾多次主导瓜分波兰,对新增领土和内陆后方的建设也可圈可点。
正因如此,叶卡捷琳娜二世还在世时就被冠以“大帝”之名,更被国民称为“俄罗斯的母亲”。
时至今日,她依旧在俄罗斯人心中地位崇高,普京就是她的崇拜者。
不单是叶卡捷琳娜大帝,彼得大帝、伊凡雷帝,凡是能为俄罗斯开疆拓土的君主,俄罗斯都无比感激深深怀念。
这份浓重的“沙皇情节”,既能体现俄罗斯人对领土的狂热、对侵略扩张的热情,也是蒙古遗风的一种侧面体现。
草原文明尊崇英雄、热衷扩张、政治制度始终无法摆脱既专制又粗放的弊病,这些特点都能在沙俄帝国找到现实的对应。
甚至直到现在,俄罗斯早已告别帝制,经历过苏联时代如今成为俄罗斯联邦,从上层到民众的思想都没有彻底扭转。
国内民望一直居高不下的普京,深究起来既不是典型的西方领袖,也不是东方式的领导人,是一种结合了英雄气质和强人独裁者的独特存在。
普京广受俄罗斯民众欢迎,其个人魅力、硬汉气质的因素不可小觑。
同时,他在车臣战争、格鲁吉亚战争中的表现非常加分。
但普京这种领导方式,严重依赖其个人特质,既无法成为继任者的执政范式,更有一旦最高领袖出差错全局立即大崩盘的危险。
从这个角度看,普京实质上是戴着现代总统面具的“沙皇”。
中国网友称呼他“大帝”,虽然本意是表达敬佩的调侃,但某种意义上点出了俄罗斯政治的内核。
当然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影响只是一方面,一个大国进行战略决策,尤其是战争大事,更多还是要权衡现实层面的利益。
而俄罗斯在地缘政治的现实层面,也有不得不进行扩张的理由。
纵观俄罗斯地理风貌,它的西部欧洲区存在很大隐患,不得不依赖扩张途径解决。
俄罗斯北部是北冰洋,南面有高加索山脉的天然地理屏障,东部有西伯利亚天然冻土和寒风抵御外敌,只有西面是一片坦荡肥沃的平原。
对此俄罗斯帝国的解决方案是一面彻底摁死波兰,一面侵略清帝国的领土,开拓远东区,争取更广阔的战略纵深。
波兰地处俄罗斯和西欧的交界处,把波兰彻底揍趴下相当于砍掉了一道“走廊”,来自欧洲的敌人无法直接进入俄罗斯西部的平原。
广袤国土带来的战略纵深就更有用了,在国家危难之际,可以用来打“时间差”。
无论是军事天才拿破仑麾下的强将,还是以“闪电战”出名的纳粹德军,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闯入俄罗斯的腹地,这就给了俄军机会。
敌人一时之间吃不下战果,前进速度停滞,俄罗斯正好利用这个空当儿动员兵力整合资源,杀敌人一个回马枪。
拿破仑和希特勒,表面上是败给了俄罗斯的恶劣天气,实质都是败在了这种打法上,可现在的俄罗斯联邦,无法再使用以上手段了。
因为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。
乌克兰一独立,俄罗斯西部立刻失去了和西欧的一大片缓冲区,相比之下,曾经让数代沙皇如鲠在喉的波兰走廊,已经无关紧要了。
同时,现代战争信息化、精准化、远程化的特点也导致“战略纵深”不再像以往那么关键,因为远程战机、卫星系统和洲际导弹都可以突破地理跨度的限制。
在这种情况下,乌克兰成为热战爆发地简直是必然。
俄罗斯可以容忍一个独立的乌克兰,但绝不允许它亲近美国甚至加入北约。
为了国家安全,俄罗斯打响了俄乌战争,结果陷入战争泥潭,国家处境更不安全了。
历史有时候就是喜欢跟人开玩笑,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,只有时间能给予答案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