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首页 常识
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立秋是几月几日代表的意思是什么(老人说最怕“立秋一日雨”,立秋下雨有啥预兆?)

时间:2024-11-01 10:31:31

每年的8月7日或8日,我们将会将会迎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我们称为“立秋”。立秋,是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与立春、立夏、立冬并称“四立”节气,在《周髀算经》中记载:“四立者,生长收藏之始”,意思是说立春代表生长之始,立夏代表繁盛之时,立秋象征收获季节的到来,而立冬则意味着万物开始贮藏以备来年。

农历七月在民间有着“鬼月”之称,预示着阴气开始升腾,其包含了两个节气,分别为立秋和处暑。在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记载:“立,建始也。五行之气,往者过,来者续。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,故谓之立也。立夏、秋、冬同”,其中提到了“立”有着开始之意,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意思都相同,都代表着四季的开始,而立秋则是秋季的开始。

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。立秋的交节时间一般在中伏与末伏之间,阳历的8月7日或8日,也是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节气,最近看到网上有人说今年的立秋是一个“晚立秋”,很明显这是无稽之谈,今年立秋交节时间为8月7日,对应农历七月初四,哪里是“晚立秋”了?

有的人可能会说农历六月“早立秋”,农历七月是“晚立秋”,这是错误的说法。在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明确记载:“立秋,七月节,立字解见春”,也就是说立秋就是一个七月节气,加上今年七月初四本身就是在七月上旬,这也符合农历月第一个节气的时间,如果立秋的时间在七月初十之后(中旬)开始,这才是“晚立秋”,而这种情况一般只有碰到农历闰年有闰月的时候才会出现。

在古代人们通常会观察北斗星的指向来判断节气的时间,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地支“申”时,即进入立秋,而现行是根据太阳在黄经上的变化,来确定节气的时间,这也是最为准确的方法,当太阳黄经到达135°时,说明立秋节气正式开始。

今年立秋的具体时间为:2024年8月7日8点09分,农历七月初四,干支纪日为“癸卯日”。

立秋,农作物成熟前的关键生长期,此时农民会对时间的计算更为精细,以免错过秋收秋种的重要农时,因此,立秋公分为三候:

立秋一候凉风至:意味着立秋后风向转变,开始有凉爽的风吹过。

立秋二候白露生:表示夜间气温下降,清晨会有露珠凝结。

立秋三候寒蝉鸣:指随着天气转凉,寒蝉开始鸣叫,预示着秋天的深入。

今年的立秋虽说与“早、晚”没什么关系,但今年是一个“秋包伏”。这是古人对天气走向的一种经验判断方法,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,立秋一庚数末伏,也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开始的时间,所以立秋会出现两种情况:

一种是,立秋当天为“庚日”,相当于立秋和末伏相逢同一天,这种情况就被称为“伏包秋”;第二种是,立秋之后几天迎来庚日,相当于立秋在末伏的前几日,这种情况就被称为“伏包秋”。

今年末伏开始的时间为8月14日,立秋的时间为8月7日,所以很明显今年是一个“秋包伏”。

老话说“伏包秋,把扇丢;秋包伏,热死牛”,意思是说如果是“伏包秋”,那么预示立秋后的天气将会很快就凉爽下来,人们也就用不着扇子来祛暑纳凉了;如果是“秋包伏”,那么炎热持续的时间就会比较久,虽说“热死牛”是一个夸张的说法,但立秋后长时间的持续炎热,也说明今年的“秋老虎”不一般,会比较炎热。这是为什么?

立秋本身就是一个与三伏天息息相关的节气,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,如果立秋与末伏在同一天,说明接下来只剩下10天的伏日,所以炎热不会持续太久,如果立秋在末伏的前几天交节,说明接下来将会剩下十几天的伏日,这无疑是延长了立秋的炎热,特别是今年,立秋后还有长达17天的伏日,因此,今年立秋节气结束伏日都不会结束,可见立秋期间天气有多么热了。

在古代,没有天气预报,古人就通过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,总结出了很多观察天气的农谚,就像立秋时节的天气走向,古人就会通过观察立秋交节当天的天气进行提前判断,以便为之后的秋收做准备,在农村有一句老话说:最怕“立秋一日雨”,那么,立秋下雨有啥预兆?我们来看看农谚咋说。

一、立秋雨,一秋雨

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,如果立秋交节当天下起了雨,说明天气比较凉爽,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,预示之后的天气以多雨为主,甚至整个秋天的降雨都较多,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,导致秋收时粮食难以丰收。

立秋,虽说进入秋季,但农作物还未成熟,而是处于成熟前关键的成长期,比如玉米在立秋时正处于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。这个时候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,需要充足的光照,以便达到充足的积温。如果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获得的有效热量不足,就会导致其生长周期缩短,农作物也就无法充分发育成熟。

除此,立秋后,长时间的降雨天气,往往会伴随着大风天气,这样的天气就会导致农作物的茎秆折断或整体倒伏,特别是即将成熟的农作物,其茎秆已经承受了一定的重量,更容易受到风力的影响。倒伏的农作物不仅难以收割,还可能导致果实受损或霉变。

二、立秋有雨半秋收

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,如果立秋这天下起了大雨,那么预示之后的雨水天气较多,往往这样会带来凉爽的天气,俗话说“秋不热,籽不黄”,凉爽的天气不利于农作物的积温生长,所以就会导致秋收的收成减半。

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秋季长时间的降雨无疑会带来寒冷的天气,而秋季降温往往伴随着日照时间的减少。日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,日照时间减少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养分积累过程。秋季降温较早还会加重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,一方面,低温可能削弱农作物的抗逆性,使其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;另一方面,一些病虫害在低温条件下更加活跃,这意味着农民将浪费更多的精力打理农田。

三、秋阳照,稻花香; 秋打雷,农民愁

这句话提到的“秋阳照”指的是晴空万里的天气,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,如果立秋交节当天,晴空万里,那么农作物的长势将会较好,特别是水稻这种喜温的农作物,如果出现打雷下雨的天气,那么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,农民看着只能干发愁。

立秋这天是晴天,预示接下来的天气晴多雨少,晴朗的天气通常伴随着较高的气温,适度的高温可以加速农作物的生理代谢过程,促进农作物的成熟。这对于晚熟农作物尤为重要,有助于它们在秋收来临前完成生长周期,达到最佳收获状态。

立秋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,虽然适量的雨水可以增加土壤湿度,有利于农作物生长,但过多的雨水会使土壤湿度过高,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动,甚至引发根部病害。而且持续阴雨天气容易导致农作物叶片上的病菌迅速繁殖并传播,增加农作物感染病害的风险。

四、立秋热不透,处暑秋老虎;立秋连日晴,秋收谷丰稔

这句农谚意思是说,如果立秋不够炎热的话,一般雨水过多就会导致立秋降温,那么处暑就会出现“秋老虎”天气,也就是秋季返热现象,如果立秋晴天多,温度也会相应较高,那么就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,到了秋收的时候,庄稼就能够成熟丰收。

立秋作为夏季和秋季的过渡时期,如果降温过快不够炎热的话,说明热量蛰伏起来了,那么这些热量可能会在处暑节气时释放,按理说处暑过后天气就会开始转凉,如果此时天气炎热,那么就是“秋老虎”来了,这时候如果出现返热的情况,很容易导致“伏旱”的发生,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很大的影响。

总结,由上农谚我们可以看出,根据古人经验来看,如果立秋交节这天下起了大雨,这会为立秋期间带来连续的阴雨天气,虽说这样的天气比较凉爽,但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;那么,如果立秋交节这天是晴天,预示之后的晴天较多,虽说会带来炎热的天气,但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帮助,但还是要注意防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