鳜,是个二级汉字,常用字。
鳜guì鱼是学名,俗写为“桂鱼”。鳜字难写难认,民间错写为“桂”也可理解。
鳜鱼,在湖北、江苏等多省方言里,也称为鯚鱼。一些文献古籍里,也有鯚鱼表述。
现在随着普通话推广,及唐代张志和诗词名句
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”的流传,说鳜鱼的多了,称鯚鱼的少了。
(一)鳜字为何读“桂”音?
按古字书解释,鳜字从鱼,从厥,厥亦声。说明鳜应该读半边音“厥”。
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,厥读“jué诀”,鳜却读音“guì桂”,相差有些大。什么原因?
湖广渔夫认为,这是因为汉字发音从古到今在不断变化中,以及各地方言差异带来的。
比方,街jie、家jia,在古代及南方方言中,声母并不是“j”,而是“g”。在湖北话里,街读“gai”,家读“ga嘎”。王家台,读音为“王嘎台”。
所以厥字,古代并非读jue音。
事实上,粤语与客家话,厥的声母是k,不是j。
粤语厥读“kyut”,与“桂”更接近。
在现代汉语里,鳜与厥的读音出现较大差异,也是合理的。鳜的读音,受南方话影响。
其实,鳜是个多音字,也可读jué。
鳜鯞(jué zhǒu),鳑鲏的别称。此处鳜读jué。
(二)鳜字取“厥”义
动植物名称,大多是其特征的反映。鳜,取义厥jué。
“厥”意为“上半身憋气发力,采石于崖”,引申为“欠身”。
憋气发力,说明喘不过气,所以有昏厥、惊厥等相关词汇。
憋气发力,人呈欠身弓背状。
“鱼”和“厥”联合起来,表示背部隆起之鱼。鳜字本义:隆背(欠身)之鱼。而鳜鱼,的确有背部高隆这个显著特征。
(三)鳜鱼为何也称鯚鱼?
鳜,俗呼鯚鱼,鯚花鱼。鯚,拼音jì。
这种鱼为何称鯚?来由是反映其花纹特征。鳜鱼身上有漂亮黄绿色花纹,民间也称为“花鲫鱼”。
据《汉语大词典》解释:鯚,即鳜鱼。鳜鱼体表呈紫黄间杂之色,如织罽之纹,故又称罽鱼,俗称鯚鱼。
罽与鯚同音。罽,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。
(四)鳜鱼身价高
鳜鱼体侧扁,鳞细小,性凶猛,味鲜美,售价比四大家鱼高出许多,属于名优淡水鱼品类。
湖北江河湖塘,都能捕到野生鳜鱼。现在有专门养殖鳜鱼的水产大户。
鳜鱼为肉食性鱼类,终生以小鱼虾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。
对于不会吃鱼的人来说,此鱼有个突出优点,没有细刺。
高档酒席,一般才上鳜鱼。做法有清蒸、红烧,煮汤。
武汉人近些年喜欢吃“干烧臭鳜鱼”,据说是从安徽传过来的。此菜有似臭非臭的气味,但跟臭豆腐一样,闻起来臭,吃起来香。做法是用臭豆腐及多种佐料混在一起腌制。
“桃花流水鳜鱼肥”,春季桃花盛开时,鳜鱼最为肥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