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首页 常识
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此时相望不相闻全诗(《春江花月夜》赏析)

时间:2024-09-14 08:02:09

张若虚的名篇《春江花月夜》有“孤篇盖(压)全唐”的说法,具体这一说法是怎么来的,已很难说清楚,据说是闻一多首先提出来的。这种说法虽未见于名家著作,但却在网上流传甚广,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?

我对“孤篇盖全唐”说法颇不以为然,认为这一说法是无鉴赏能力之人的片面之词,是传播之人的故弄玄虚,“孤篇盖全唐”严重失实,用两个字表示就是“荒谬”,甚至可以说是对唐诗乃至唐朝诗人的不敬与极大侮辱!本人痛恨沽名钓誉和以讹传讹,故有理有据、客观公正地写下此篇文章,希望能够扭转以讹传讹之风。

展开分析之前,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张若虚的这首《春江花月夜》。

春江花月夜

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

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!

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;

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

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。

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

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。

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

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。

谁家今夜扁舟子?何处相思明月楼?

可怜楼上月裴回,应照离人妆镜台。

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拂还来。

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

鸿雁长飞光不度,鱼龙潜跃水成文。

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。

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

斜月沉沉藏海雾,碣石潇湘无限路。

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

初读上去是不是很美?细读起来是不是空空洞洞、言之无物?

我在十几岁的时候,初读《春江花月夜》,感觉语言华丽,甚是喜爱,但细读来却总有种很“虚”的感觉,当时也不知道“虚”在何处,觉得是自己的鉴赏能力不够,随着年龄的增长,笔者读诗、背诗、写诗、鉴赏诗逐步增多,现在终于弄明白为什么当时会有那种“虚”的感觉了。真可谓感觉不会骗人的。

首先笔者先来回答两个问题。

一是有没有哪篇作品能够“压全唐”?

答案是没有。且不说“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”,唐朝诗歌体裁有多种,百花争艳,单就律诗和绝句说,谁能够压得过谁?老杜的《登高》和王昌龄的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”谁比谁高?只能说两者旗鼓相当吧。虽然没有一篇作品能够“压全唐”,但唐诗确有优劣之分,处于顶端的极品唐诗笔者认为有10篇左右吧,除了以上2篇外,其中还包括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、王翰的《凉州词》、老杜的《春望》、诗仙的《蜀道难》、《早发白帝城》、老白的2篇千古绝唱《长恨歌》、《琵琶行》、崔颢的《黄鹤楼》等。

二是《春江花月夜》在唐诗中的位置到底如何?

笔者认为若把唐诗分为五品(后面会阐述哪五品),此诗顶多算居中的第三品。

这首《春江花月夜》,初读来很美,但经不起细品,细品之下笔者感到的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和言之无物的空洞。

为什么这篇作品很“虚”?笔者分析原因有三:

1. 通篇主题不明确,或无主题。

有人说,怎么没有主题?不是写了江、花、月等美景,写了宇宙变化、人事代谢、世事无常?写了游子思乡,写了思妇?这些确实都写了,但其实这正是问题所在。当你什么都写,花鸟虫鱼、宇宙万物都包含了,你就是抓不住主题,等于什么也没写。主题明确这一点上,我认为类似作品刘希夷的《代悲白头翁》做得更好,当然遣词造句方面无疑张若虚更胜一筹。

2. 结构松散,语句间缺乏联系。

此问题可能是作者刻意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积造成的,我推测,这首诗写完,作者修改过多次,因追求华丽辞藻而多次改词换句,导致把整首诗的结构直接改垮了。

我们看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和《长恨歌》,结构非常清晰,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展开。比如《琵琶行》,先写遇琵琶女,再谈琵琶声,再是琵琶女身世,后同病相怜回到自身,最后抒情,结构清晰、逻辑严谨,无愧于“童子解吟长恨曲,胡儿能唱琵琶篇”!拿叙事诗可能对张若虚不公平,再拿诗仙的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来对比,这两者很有对比性。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结构也非常清晰、紧凑,先是诗仙自夸、后远望、近观庐山、后写登顶后的壮丽景观、最后是羡仙。不光结构,“登高壮阔天地间,大江茫茫去不还。黄云万里动风色,白波九道流雪山。”诗仙就是诗仙,如椽大笔下的山河壮观,整篇用词宏伟壮观但恰当好处,绝无《春江花月夜》那种词藻堆砌之感,我常想,怎样的天才才能写出这样诗句?更像诗仙偶然捡到的“鬼魂之语”。

扯远了,再回到本诗的结构,《春江花月夜》的结构松散,缺乏逻辑关系,甚至哪有什么结构?可以说是乱得一塌糊涂,词句之间严重缺乏逻辑连贯性,尤其后半部分,只是在堆砌华丽词句。

3. 整篇语句拖沓,不精练,也就引不起读者的共鸣。

好诗必须精炼,不能拖拖拉拉、重重叠叠、无休无止,应该“无一非必要之字”。而看这首《春江花月夜》感觉是在凑足字数,本来几十个字写完的非得凑足百字似的,这点张若虚应该向祖咏学习。

祖咏的《终南望余雪》,“终南阴岭秀,积雪浮云端。林表明霁色,城中增暮寒。”只有短短的20个字,多精炼!多有意境!这才叫诗。其实这本是一首应试诗,当时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,文题是“终南望余雪”,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,祖咏深思后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。考官让他补足后三分之二,否则肯定落榜,但祖咏拒绝了,他坚持认为诗意已尽而无需赘言,再写就是画蛇添足,笔者深表赞同。

再回到《春江花月夜》,“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“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”“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”“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”“月”是好东西,也不能无限制地用啊,而且句意重合,反复咀嚼。

正是以上三点,使得《春江花月夜》给笔者和类似笔者这种有诗歌鉴赏能力的人以“虚”的感觉。开句玩笑话,诗如其名,很“虚”的“春江花月夜”很对得起张若“虚”的名字。说实话,《春江花月夜》词句确实美,这点不可否认,但整诗意境一般,读者没有像“曲中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”那种回味无穷的感觉。没有回味、感同身受,也就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。整诗本身没有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”、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这种精华词句,也注定成不了精品,历史会给其恰当的地位。

如果把唐诗分为“极品”、“佳品”、“中上品”、“中品”和“下品”5类,我认为《春江花月夜》顶多算“中上品”,不用说“孤篇盖全唐”了,连佳品都算不上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本文开头会说,如果《春江花月夜》能够“孤篇盖全唐”,那将是对唐诗和全体唐朝诗人的极大侮辱。笔者平时跟诗友交流的时候,以上观点也得到了很多诗友的认可。

另外,很多网友认为《春江花月夜》写得这么好,为什么张若虚没有其他作品存世呢,他们的答案是张若虚其实写了很多精品,只是没有流传下来,都遗失了。事实是这样的吗?答案必然是否定的,这种概率不足百分之一。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张若虚本人水平不足以支撑多篇作品存世。借用武侠小说中的一句话,张若虚对《春江花月夜》千锤百炼,反复修改,已耗尽他毕生的气力、最后的心血,这首诗就是他的天花板

最后,再次重申笔者的观点,极其荒谬的“孤篇盖全唐”根本就不存在,这是对唐诗的极大侮辱,张若虚自己都会羞红了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