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雾凄清拂曙流,汉家宫阙动高秋。
残星几点雁横塞,长笛一声人倚楼。
紫艳半开篱菊静,红衣落尽渚莲愁。
鲈鱼正美不归去,空戴南冠学楚囚。
——《长安晚秋》唐·赵嘏
“残星几点雁横塞,长笛一声人倚楼”,这句诗被杜牧“吟味不已”,故此,人们又称赵嘏为“赵倚楼”。
赵嘏,字承祐,生于楚州山阳(江苏淮安),晚唐诗人。虽然他“才笔欲横”,仕途却并不顺利。这首诗是他又一次科考落第,寓居长安时所作。
因心中烦闷难眠,在夹杂着寒意的深秋凌晨,他独自登上高楼。临窗远眺,只见云雾弥漫,稀疏的几颗残星,了无生气地挂在天边。忽闻远处传来缥缈的笛声,呜呜咽咽,顿时引起乡愁无限。可是,天地苍茫,却望不见故土亲眷。
他的一生,四处漂泊,尝尽了世间人情冷暖,思乡就成了他惨淡生活中的一种寄托,一种慰藉。或许只有在怀想故乡亲人的时候,才能稍解心中的那种无奈和苍凉。
赵嘏和大唐每一个怀有梦想的士子一样,希望能凭着自己满腹才学一跃龙门,在朝堂之上一展夙愿,因此,科考就成了他的不懈追求。可是,不知是时运不济,还是上天故意捉弄,他空有经纶满腹,却偏偏屡战屡败,一次次落第。
宅边秋水浸苔矶,日日持竿去不归。
杨柳风多潮未落,兼霞霜冷雁初飞。
重嘶匹马吟红叶,却听疏钟忆翠微。
今夜秦城满楼月,故人相见一沾衣。
——《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》
数次科考落第,他无颜回家,只好浪迹在长安城中,可故乡依然是他心中挥不去的倩影,故人相见更是让他涕泪四流。
无可事事的他日日持竿垂钓,守着一湾秋水,伴着依依杨柳,看上去悠闲恬淡,内心却无比焦灼。如果是陶渊明,一定会欣喜地说,“此乃吾生所求也!”可他却不然,即使月满西楼,霜叶红透,在他眼中却依然抵不过叱咤朝堂、指点江山的荣耀。于是他携着乡愁,流连在京城,看兼霞霜冷,大雁南归。
他不想做隐逸山林的野鹤闲云,不想将才华只用在吟诗作赋上,他有自己的追求,虽不敢奢想出将入相,总要能衣锦回乡吧。于是,在科举的十几年中,他一直“陪接卿相,出入馆阁”,奔走于达官显贵之间,为能赢得一第而不惜尝尽人间甘苦。
可现实却让他屡屡失望,梦想一直还是梦想。
流年堪惜又堪惊,砧杵风来满郡城。
高鸟过时秋色动,征帆落处暮云平。
思家正叹江南景,听角仍含塞北情。
此日沾襟念歧路,不知何处是前程。
——《齐安早秋》
一次次铩羽而归,让他看不到前途。“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四顾心茫然”,或许他和李白有着一样的困惑。环顾四周,一片茫然,出路在何方?当然他们亦相同地执着,一次次挫折过后,依然努力地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跋涉。
皇天不负苦心人,赵嘏终于在三十九岁那年得以进士及第。本以为从此他就可以踏入政途,一展抱负。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此时的大唐早已不是曾经的繁荣盛世,朝廷腐败,宦官专权,藩镇割据,起义军彼此起伏,风雨飘摇的晚唐,给不了他实现梦想的平台。
家在枚皋旧宅边,竹轩晴与楚波连。
芰荷香绕垂鞭袖,杨柳风横弄笛船。
城碍十洲烟岛路,寺临千顷夕阳川。
可怜时节堪归去,花落猿啼又一年。
折柳城边起暮愁,可怜春色独怀忧。
伤心正叹人间事,回首更惭江上鸥。
鶗鴂声中寒食雨,芙蓉花外夕阳楼。
凭高满眼送清渭,去傍故山山下流。
——《忆山阳》
赵嘏不惑之年才科考成功,终于踏上他心心念念的仕途,入仕渭南尉。虽是微官末职,也总聊胜于无。可是他的诗中却没有半分欣慰之情,依然充满了浓浓的伤感和压抑。他怀念家乡山阳的芰荷杨柳、旧宅竹轩,那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充满了温馨。可一切又离他那么遥远,他只有在寒食雨中静听鶗鴂哀鸣,夕阳楼外看芙蓉花残。
这是晚唐大多数文人的写照,他们在入仕与归隐中纠结。宦海波谲云诡,如黑洞般诡异难辨;可归隐却心中不甘。于是,他们就在追逐仕途的路上,让乡心作伴。
“闻说故园香稻熟,片帆归去就鲈鱼”;“松江菰叶正芳繁,张翰逢秋忆故园”;“多少乡心入酒杯,野塘今日菊花开”。赵嘏的诗中总有故乡的影子,无论走到哪里,乡愁总伴随左右。
当代诗人席慕蓉曾写过:“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,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;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,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;离别后,乡愁是一个没有年轮的树,永不老去。”赵嘏的故乡就像席慕蓉诗中所写,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悄悄潜入他的心间,但又模糊不清,却永不老去。
赵嘏的仕途并不长,没几年就卒于任上。史书也未给他留下多少笔墨,只有那个倚楼人落寞孤寂的背影,带着满腹乡愁,深深镌刻在后人心上。